牢记嘱托勇向前——浙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故事

牢记嘱托勇向前——浙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故事

有事您说话 2025-02-06 实时报 15 次浏览 0个评论

牢记嘱托勇向前——浙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故事
牢记嘱托勇向前——浙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故事

2021 年 5 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要求浙江 " 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 "。

牢记嘱托勇向前!浙江省委提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缩小 " 三大差距 " 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忠诚干、务实干、担当干、创新干、团结干、廉洁干,全力以赴、只争朝夕抓落实。

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缩小 " 三大差距 " 开创新局面、民生保障机制取得新突破 …… 农历新年前后,记者访企下乡进城入社区,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中,感受到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生动实践和奋进强音。

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

【总书记嘱托】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一线故事】

202 车间里的坚守

牢记嘱托勇向前——浙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故事

京新药业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忙碌。企业供图

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 202 车间内,每天十余万粒药片走下产线。

这粒药片,叫地达西尼,堪称中国制药领域的 " 里程碑 "。去年,它从生产线走向市场,打破国内 16 年来没有治疗失眠的创新药上市的局面。

202 车间,对京新药业而言,意义非凡。这里不仅是地达西尼生产的地方,更是京新梦开始的地方。

早在 2000 年,以低附加值原料药、仿制药生产为主的京新药业,就开始尝试做创新药,但一直迈不开步子。

京新药业董事长吕钢回忆:" 那个时候我们对创新还是迷茫、畏惧的。因为投入的时间很长、资金大,而且药物研发成功的概率也很低,低于 10%。"

2006 年 10 月 17 日,是让吕钢终生难忘的一天。习近平同志来到京新药业调研,直奔企业刚刚新建的 202 车间。习近平同志肯定了企业的转型计划,并提出 " 要加快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步伐 "。

" 这对我们的触动很大。" 吕钢说,此后企业锚定了科技创新的方向,把每年营收的 10% 用于研发,同时砍掉了一部分原料药和仿制药项目,用来支持创新药的研发。

创新路上,失败的经历不少。到 2008 年,京新已有 3 个创新药项目宣布终止,还有部分项目暂缓。走得最远的一个项目,产品好不容易上市,但因光敏反应等副作用退市。

不断碰壁的经历,连吕钢也承认,继续搞创新药,企业是有一定风险的,但当年发生在 202 车间里的对话一直激励着他。

在前路坎坷、结局未知之时,京新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进军创新药研发成功率仅有 6% 的精神神经领域。

这无异于在高空走钢丝!做创新药已是漫漫征途,为什么还要选一条更难的路?

" 板凳甘坐十年冷。我们坐了十来年的冷板凳了,再久一点也不怕。" 吕钢的判断是,在细分赛道上,企业更有机会。当时,国内创新药研发尚在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将精力投向最热门的心脑血管领域,全球仅日本、欧洲有两家大企业专注于精神神经领域,国内药企只有零星的产品布局。

2009 年,他们得知德国 Evotec 公司有一项初步成果,立即启动市场调研,发现国内失眠人群得到治疗的程度仅有海外人群的六分之一," 从临床需求出发的研发潜力很大 "。

经过双方一年多的谈判,京新获得地达西尼在中国区域的独家专利许可和开发权。公司副总裁兼上海研究院院长金志平当时参与项目内部研发和一期临床,他说,Evotec 的药物研发方向是抗焦虑,京新则将临床方向调整为治疗失眠。

牢记嘱托勇向前——浙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故事

京新药业亮相 CPHI China 2024。企业供图

创新之路总是曲折的。2021 年,就在地达西尼研发几近抵达终点时,突然增添了变数。创新药要和市面上最优药物做 " 头对头 " 对比,效果更优,才能拿到入场券。

新昌研究院研发管理部经理张林海一直负责制剂的研发,他记得,距离项目要求的 " 大限 " 还有不到三个月,数据还没稳定下来,他们的心一直像是悬在半空。

到底是原料、辅料的影响,还是制剂工艺影响,记不清开了多少次讨论会,团队成员不断提出想法,再反复排查、论证。这是一段繁复的过程:所有结果先在实验室里重现,再到生产车间里放大验证。实验室的结果到车间验证,每次都需要数十天的时间。

距离样品生产最后时限不足半个月,团队终于找到了症结:某个辅料因为生产型号的变更,影响了制剂的体外溶出行为。

终于,掐着时间点,团队按时完成了样品制备。此后,企业进一步加强了对供应商的把关。

经过 14 年的不懈努力,去年企业研制的创新药地达西尼成功上市。

京新药业 " 十年磨一剑 " 只是浙江创新大潮中的一朵小小浪花。最近,宇树科技、深度求索(DeepSeek)、游戏科学、群核科技、强脑科技等一批来自浙江的科技新锐企业频频刷屏全球互联网,引发了波浪式的国际舆论热议。

去年以来,浙江以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稳健运行、结构优化,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浙江加快培育 "415X" 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4 个、总数达到 8 个,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5%;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 8% 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深化 "315"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 18 家,新增重大科技成果 110 项,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 4 位。

接下来,浙江将继续做深做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文章。推动以企业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6% 以上,"415X" 集群规上制造业企业营收突破 9.5 万亿元。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以缩小 " 三大差距 " 为主攻方向

【总书记嘱托】

●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

【一线故事】

花园村走上七彩路

牢记嘱托勇向前——浙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故事

花园村市集上游人如织。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办事处供图

细雨过后,余杭仁和花园村,微风吹来淡淡花香,混着清新的泥土气。这里粮田成方、苗木成行,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村。

花园村,原本并不叫花园村,这个 " 无中生有 " 的美丽名字,和一段春天里的故事有关。

这段故事,村里的老书记袁阿良记忆犹新——

2003 年 4 月的一天,时任夏家桥村支部书记袁阿良的办公室电话铃响了,是镇里打来的," 这几天,省里领导要来调研苗木产业,你们村准备一下。"

袁阿良既兴奋又意外。夏家桥村是个交通不便的小村,一直默默无闻。村里除了种粮外,主要栽种桑树、枇杷等树苗,但效益一般。后来,城里建设对绿化苗木的需求增加,农户开始种樟树、月季等花卉苗木,又办起了股份制公司搞工程。这两年村里做出了点名堂,但从来没有来过这么大的领导。

村里的发展情况,袁阿良熟得很," 就是普通话说不好。"

省领导很快就来了。

2003 年 4 月 15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 " 三农 " 问题到余杭调研,来到夏家桥花卉苗木园区考察。

当天上午 9 时不到,一辆蓝白相间的中巴车,开上了村里窄窄的机耕路,行驶到了花卉苗木园区的入口。

" 习书记很亲切,第一个下车,笑眯眯地和我握手,我简单介绍了村里的情况,习书记对产业很关心。" 袁阿良说。

杨柳、杜鹃、月季 …… 春光正好,园区里各类花卉苗木长势正旺,乡村一片生机勃勃。

" 习书记看完园区很高兴,要到村里和大家座谈,但那时村委会太小了。" 袁阿良说,座谈只能放到一个刚建完新房的农户家。

三张八仙桌、七八条长凳,农家的烘青豆茶冒着热气,省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相对而坐,各级干部、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村里发展。

袁阿良说:" 习书记没一点架子,请大家坐下。我也放松下来,把村里的情况如实汇报:去年,村里花卉苗木产业人均收入 5300 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有十几万元,还办起股份制的园艺绿化工程公司,到外省市承包绿化工程!"

村里的做法得到了肯定。习近平称赞他们这个路子走得对。

当天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 " 三农 " 工作座谈会强调,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这场调研后不久,余杭就开始进一步优化小城镇和村庄布局,积极稳妥开展乡村撤并。

仁和的夏家桥村和周边林家斗、章桥、河儿塘、计家斗 4 个村,就纳入合并之列。新村,叫什么名字呢?干部、村民议论开来了。

" 习书记表扬我们路子走得对,合村后我们继续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不如叫‘花园村’。" 镇、村干部一合计,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好。

2003 年 9 月,浙江多了一个花园村,乡亲们也走上了一条越变越美的七彩路。

新成立的花园村,苗木种植面积一年间从 600 亩增加到了 2000 亩,还成立新的合作社,探索出了 "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 的花卉苗木种产销模式。不仅村里的 2000 亩苗木供不应求,最多时还到各地租地种了 4000 多亩苗木。

故事,不止发生在花园村,一场更广泛而深刻的农业现代化实践在浙江进行着。

20 多年来,浙江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到 2024 年,浙江已建成单条产值超 10 亿元的 " 土特产 " 全产业链 126 条、总产值超 3200 亿元,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在离杭州武林商圈不过 20 公里的花园村,一个更大的 " 花园 " 正在形成。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花园、普宁、葛墩等 6 个村共同利用园地,组建集研发、种植、销售、观光于一体的花卉苗木全链产业带,已集聚 60 多家企业,产值超 3 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 6.6 万余元。

高效生态农业,不仅在花园留住了 " 离繁华很近的乡愁 "。浙江深化新时代 " 千万工程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2024 年和美乡村覆盖率达 51.7%,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 1.83。

接下来,浙江将继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 "141X" 乡村规划体系,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和美乡村覆盖率达 60% 以上。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动 " 土特产富 " 全链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总书记嘱托】

●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一线故事】

" 小县大城 " 有我家

牢记嘱托勇向前——浙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故事

云和县城。图源:视觉中国

云和县南山小区有家南亚宾馆,老板娘颜雪梅齐耳短发,谈吐干练。很多人想不到,这位利落的老板娘,当年是个住在山沟沟里、靠种地为生的农妇。

颜雪梅将身份的变化归功于 " 搬迁 ",却不知道推动 " 搬迁 " 的改革力量。

世纪之交,云和县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民向县城集聚。当时,颜雪梅一家从海拔 570 米高的梅湾村迁入云和县第一个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当时还叫 " 农民新村 " 的南山小区。颜雪梅在城郊租地种香菇,干出了名堂,成了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

2003 年,颜雪梅和新村居民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8 月 5 日至 8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先后到丽水及云和、龙泉、庆元等市县考察调研。

8 月 5 日,在云和调研时,习近平同志考察了农民新村。沿着新村大道,习近平同志一边走,一边了解新村建设和下山脱贫农民的生活情况。

" 和居民交流时,习书记就像在拉家常。" 颜雪梅和新村居民们告诉习书记,党的富民政策好,大伙从山上迁到城里,从黄泥房住进了楼房,小孩读书等条件也比过去好多了。

在丽水调研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实行城乡互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行 " 内聚外迁 ",实行 " 小县大城关 "" 小乡大集镇 "。

按照习近平同志调研的要求,云和 " 量体裁衣 ",以 " 下山转移 " 大力推进 " 小县大城 " 战略,深化户籍管理改革,推出进城农民保留责任田责任山等优惠政策,通过货币补助式、公寓式安置等多种方式,推进山区农民分层次、梯度式转移到县城。

" 小县大城 " 战略,涉及千家万户,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庄稼地长出的谷子就是金粒粒,到城里混不来吃的嘎!"" 城里没工作,喝水、用电都要钱,咋活?" 面对搬迁,一些村民不无担忧,雾溪畲族乡雾溪村 45 岁村民老郑就坚决不肯搬。

从 2011 年雾溪村搬迁计划启动开始,给老郑做思想工作的村干部,换了一拨又一拨。雾溪村党支部书记郑伟明结对老郑家后,连续好几年跑到他家里做工作,变着法子讲政策、说好处,今天谈不拢,明天继续谈。

数年间,郑伟明吃透用足政策,设身处地为老郑解决困难,把 " 时间账 "" 经济账 " 和 " 发展账 ",一笔笔算明白。

" 家里头没啥积蓄,买房钱是真拿不出来。"" 县里给搬迁户开出了好政策,除了住房补贴,还有信贷支持,凭购房协议就能低息贷款,不愁 !"

" 孙辈将来读书咋办?"" 能到县城最好的公办小学读书。"

" 家里的林田、户口呢?"" 山林田地、户籍都能保留,公益林补贴照发,土地还能统一流转,领租金 ……"

心结被一一解开。2016 年,老郑搬进了城里的大坪社区。

社区也在变。木制玩具、盆景 " 共富工坊 " 等新型就业平台落户;" 街乡共治 " 服务中心服务进城群众办理社保、医保等 40 多项社会事务;村干部双任职,将村级服务送到社区 …… 老郑说:" 城里真好!"

牢记嘱托勇向前——浙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故事

云和木玩企业生产车间。共享联盟 · 云和供图

在南山小区,随着进城人口不断涌入,小区从当初的 500 余人增加到 1900 余人,建起了微型消防站、安装起充电桩、铺设了天然气管道,还增设 " 乡事城办 " 服务点,建立下山转移群众就业服务中心,开展来料加工、电商、厨师等各类技能培训。

当下,在云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正扎实推进,县城的集聚力、辐射力不断加强,目前云和县常住人口 12.74 万人,全县 80% 的人口集中在县城。

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故事,不囿于云和一城。

去年,浙江大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向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改革等改革深水区迈进。比如开展舟山、淳安、龙游、景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推广安吉经验、支持青年入乡发展,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等。

接下来,以 " 千万工程 " 为牵引,浙江将继续一体做好强城、兴村、融合 " 三篇文章 "。以县域为重要单元,开展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一体化提升行动,做强中心镇,培育重点村,加快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

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总书记嘱托】

●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一线故事】

" 柏医生 " 成了 " 柏院长 "

牢记嘱托勇向前——浙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故事

柏志华(右)正在为村民量血压。记者 王雨红 摄

在海盐县秦山街道北团村卫生服务站,头发斑白的柏志华神情专注,左手操作水银血压测量仪,头戴听诊器,目光紧盯水银柱变化。

停顿约 10 秒后,柏志华长舒一口气,对年近七旬的村民徐生祥说:" 血压正常,要继续按时吃药啊。"

" 感谢你啊,柏院长。" 徐生祥紧紧握着柏志华的手。

日复一日,71 岁的柏志华已在乡村医生岗位上 " 连轴转 " 了 50 余年。

常常有人问他,这么大年纪还要坚守岗位,到底图啥?

除了浓浓的乡情,柏志华心间始终记着一份多年前的殷殷嘱托。那时候,他还是人们口中的 " 柏医生 "。

2006 年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北团村卫生服务站,向前来看病的群众一一问候。

作为卫生站唯一的医生,柏志华向习近平同志介绍了当地农民大病合作医疗参保率达 96% 以上,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

习近平同志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不仅仅是造几幢漂亮房子,修几条宽敞马路,而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彼时,奔走在乡间的 " 柏志华们 ",就是村民健康的坚实 " 医 " 靠。

" 习书记还跟我聊了家常,他可关心新农村建设了!" 柏志华回忆道。

事实上,病有所医,是老百姓基本的需求,也是习近平同志深深的牵挂。

20 余年来,嘉兴始终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牢记嘱托勇向前——浙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故事

海盐县秦山街道北团村卫生服务站。图源:海盐发布

在海盐,当地率全省之先,构建基层卫生院镇村一体化管理体系,像柏志华这样的乡村医生纷纷 " 入编 ",每个月由镇卫生院缴纳 " 五险一金 ",并且与县城医院同工同酬。

与此同时,海盐政府出资定向培养大学生乡村医生。免学费、包分配、离家近 …… 越来越多乡村卫生院有了年轻面孔。

这些年,浙江在城乡医疗资源 " 均衡 " 上标准更高、内涵更深。省市专家组成的 " 健康方舟 " 开到了舟山偏远海岛;" 市级临时医院 " 在杭州的山村 " 开张 " 了;嘉兴、绍兴等地村民体验起视频远程问诊 ……

2024 年,全国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中,浙江 57 家县医院达到推荐标准,排名全国第一,县域就诊率达到 91.3%,人均预期寿命达 82.4 岁,处于全国前列。

柏志华 " 守 " 了 50 余年的北团村卫生服务站,如今也变了样:不仅搬进了 180 多平方米的 " 新家 ",全科诊室、药房、康复室等一应俱全,还成为海盐县中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每月都有专家定期来坐诊。

尽管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但柏志华停不下来,仍在负责村民们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管理,他只认一个简单的理:" 人家喊我‘柏院长’,那我就要对得起村民的信任。"

" 病有良医 " 只是公共服务 " 七优享 " 工程的一项内容。今年,浙江将持续推进该工程,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做深做实县域 " 教共体 ",深入推进山区海岛 " 县中崛起 ";持续提升县级医院综合实力,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推动县域医共体向健康共同体转型;扎实做好 " 一老一小 " 工作 …… 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浙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必将创造更大的业绩!

转载请注明来自创新模拟,本文标题:《牢记嘱托勇向前——浙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故事》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